【信息时间:2023-11-02 阅读次数:】
昨天下午,姑苏区虎新路9号居民大院一户房门上,贴着一张字条:“小周,我出门去我女儿家住几天,周末回来,勿念!”短短几行字,却书写着这座居民大院38年不变的邻里情。遇到坎坷时彼此关照、逢年过节时相互祝贺……居民一起分享幸福、制造快乐、互帮互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38年来,时间改变了他们双鬓的颜色,但不变的是他们浓浓的邻里情。
曾是林机厂的老同事
虎新路9号大院位于虎丘街道观景社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是苏州市林业机械厂职工的福利分配房,住着一群老职工和他们的家人,共有16户。一晃38年过去了,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成了相携相知的“老来伴”,相仿的年龄和工作经历,再加上熟悉的生活习惯,构筑成一座幸福有爱的大院。
大院里有3条不成文的“规矩”,多年来一直没有变过:如果哪位有事外出,会提前跟大家“报备”说明情况,避免大家担心;大院值班人员每天会沿着各家门前走几圈,遇到房门没开的,会多往窗户里望几眼,或是敲门打个招呼,防止意外发生;有人生病,大家一定齐刷刷赶去帮忙。
“周围大院的居民纷纷搬离,唯有我们虎新路9号大院的老居民很少搬走,为的就是比亲情还深的邻里情。”84岁的居民杨铭栋笑着说,尽管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痕迹,但浓厚的邻里情让他们相互扶持,过得很幸福。“这里都是同一单位的退休老同事,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三分之一都是党员。我们守望相伴几十年,和和睦睦,过得好幸福!”
60岁“小周”分担院内“家务事”
60岁的周冬琪在大院里年纪最小,被邻居亲切地唤作“小周”。如今“小周”也到了“老周”的年纪,但大家还是改不掉这个称呼,仍是“小周“小周”地叫着。作为院子里的“小朋友”,周冬琪熟悉15户人家每一位的身体情况,有人外出或者需要帮忙时,也一定要跟他“报备”。
周冬琪还是社区里的“海棠先锋”志愿者,除了日常事务,他还经常蹲坐在大院水井边洗洗刷刷,主动帮助年纪大些的“哥哥”“姐姐”清洗衣物、擦洗灶台、清洁空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十几年间,不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季,他的双手从不停歇。
邻居张加炜独居在家,还患有尿毒症,做完血透需要卧床静养,生活上有诸多难处。周冬琪得知此事后,立刻安慰张加炜说:“你只管安心休息,生活上的事就交给我。”从那以后,张加炜的家门口经常能看到周冬琪进出的身影,为其采买生活用品、帮做家务……提及“小周”对自己的好,张加炜眼里泛起了泪花:“我们做了几十年老邻居,他就像我的亲弟弟一样,真的很感谢!”
大家一起分享幸福、制造快乐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居民们刚开始入住的时候,因为没有自来水,用水很不方便,于是厂里安排人员专门打了一口井,但是后续的维养却让大家犯了难。此时,曾在化工厂工作的居民站出来,发挥所长,义务定期净化井水。居民们也无条件地信任他,还“众筹”买来明矾和消毒片等,从没有人为维护水井或是用水的事情红过脸。
俗话说,酒是醇的香,情是旧的浓。在虎新路9号,遇到坎儿时彼此关照、逢年过节相互祝贺……居民们一起分享幸福、制造快乐、互帮互助,有困难大家彼此帮扶;遇到谁家有好事了,整个大院的街坊会在院子里腾出空地,一起庆祝,共享幸福。
在观景社区党委书记周思文看来,虎新路9号大院的暖心故事,不仅是一则个人的感人事迹,更是一幅展示社区和谐发展、互助互爱风貌的真实写照。
摘自2023年11月2日《姑苏晚报》记者 王可 通讯员 刘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