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5-04-11 阅读次数:】
苏州古城东南,2004米的十全街火出圈了。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中,十全街片区综合更新提升项目榜上有名,成为老旧街区改造的全国范例。与国家层面荣誉背书一起来的,是持续火爆的人气、商气,更新后的十全街日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特色商户营业额同比翻番,全网信息过亿条。
相较于物理空间的形态重构,城市更新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激发更新主体的内生性驱动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造血机制。
苏州十全街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共生式理念贯穿始终,通过步行改善、文化赋能等空间改造,践行共同缔造、无感管治的运营理念,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找到情绪价值。改造后的十全街焕然一新,行人络绎不绝,经济活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增强,成为古城打卡必选地。
向新求变,老街不老
清明假期,家住苏州工业园区的尤斌一家三口在好友的邀约下来到十全街,当车子跟着导航从喧嚣的主街驶入一条窄弄,“M+驻这里”创意设计产业园出现在眼前。由老校舍改造而成的产业园,有各式小店、充足的停车位。“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想到十全街还有如此开阔又静谧的地方。”
从主街延伸至后街,“网红墙”带火乌鹊桥路,“深夜食堂”热腾滚绣坊;从一楼拾阶上二楼,雲里、Korean Food自由市场等“空中”新店开业迎客……眼下,后街经济、二楼经济在十全街加速涌现,为老街商业开辟出全新空间、打开了全新维度。
这种新,是流量驱动下的自主更新和自我造血。
十全街东起葑门安里桥堍、西抵三元坊,至今完整保留着姑苏古城典型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两街夹一河”传统格局,沿途苏州园林、百年名校、传统民居众多,属于自带流量的体质。十全街有近600家商户,其业态迭代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市场。
“这些年,经过市场多轮‘洗牌’,留下来的商户相对稳定,为接住流量积极自我造血,因此整条街更新率很高,但换店率很低。新店要加入,目光就转向了楼上、后街。”属地姑苏区双塔街道综合处副处长季赵量介绍,十全街此前以一楼店面为主,二层多数处于闲置状态。这次更新,通过外立面整治、动线优化,正好把空间释放出来,承载新消费场景。
这种新,是信息时代的理念更新和方式转变。
新消费时代,商业信息的传播不断打破物理空间限制,且在探店、寻宝等广泛流行的当下,流量入口逐步从线下转至线上,“藏”起来的小店成了“卖点”。
“我们所有的宣推都在线上平台,顾客刷到了喜欢,会自己找上来。”长洲路与十全街仅一河之隔,范高杰主理的“十泉居”坐落于此,一栋三层楼的私房被打造成兼具民宿、拍摄功能的个性空间,范高杰的很多精力用在平台账号运维上,数千粉丝是他的主要客群,“4月都是满房状态”。在范高杰这位95后看来,十全街虽是老街,但不显老态,迎合新消费习惯,这里不少主理人专注私域流量、粉丝经济,间接提高了十全街的话题热度,带来新流量。
与时偕行,顺势作为
夜幕降临,在更新改造中拓宽的十全街人行步道光影闪烁、行人如织,嘿啰面包店阳台音乐会奏响,漫天烟雾泡泡飘落下来,人们驻足聆听,孩童嬉笑玩耍声夹杂其中。
鲜有人知道,眼前新潮火爆的面包店是一个百年品牌。95后主理人陈澄介绍,趁着街区更新,面包店重装归来,新增的二楼休憩空间一座难求。
老街更新,短期着力点在新,通过为苏式街巷传统肌理注入新场景、新业态,释放新活力,展现年轻态;但其远期落脚点在运营,需要持续的内容输出。有别于城市综合体,十全街作为一条开放式街区,该由谁来“主理”?十全街给出的答案是,充分遵从时代特征与市场规律,在与时偕行、顺势作为中积蓄爆发力。
可以说,开放包容是刻在十全街骨子里的基因。
十全街地处姑苏古城核心,自古是繁华之地。20世纪90年代,十全街成为苏州涉外宾馆的集聚地,南林饭店、南园宾馆、苏州饭店等皆坐落于此。也是自那时起,从酒吧一条街、服装一条街、玉石一条街到如今以餐饮、文旅和独立品牌为特色的活力街区,十全街经历了多轮业态更迭,且每次都能沉淀一批有口皆碑的老店,街区业态逐渐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也有新潮,既有市井味也有精致范儿,获评中国商业特色街。
如果说特色经济、网红经济、首店经济欣欣向荣为街区带来流量,那么围绕城市功能提质展开的一系列探索,正把流量转变为留量。
交通有了新体验。“十全老人”号、“鹊桥仙”号、“逢考必过”号、“贺岁”号……去年2月,“十全十美”公交专线9808路上线运行,游人乘坐定制公交车穿行街区,享受全新游览体验。十全河“水上巴士”上线运行,缀满鲜花的摇橹船沿着幽幽水巷前行,水街风情尽显。
休憩有了新空间。让商户、居民津津乐道的是,十全街的更新没有大刀阔斧的拆建,而是采用轻扰动、微改造的方式,不强求统一店招,鼓励商户自主设计;不推倒重建,想方设法在桥头、河岸腾挪出多个口袋公园;街西头入口,智能电动车立体车库可同时安放近百辆电动车,还配上了智能充电桩系统。
十全十美,美美与共
时下,城市商业日益同质化,街区出圈愈发不易。以十全街的咖啡经济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整条街上有近60家店售卖咖啡类饮品。一杯咖啡如何破圈?
在李方群经营的黑叶咖啡店小坐一会,答案逐渐清晰。“我每天都来,‘三哥’的咖啡不一样。”李方群在兄弟姐妹中排老三,熟识的顾客都喊他“三哥”。“三哥”的咖啡有啥不一样?“除了味道,还有进店的自在感,每次走进来,不用寒暄,热咖啡就端上来了。”听到聊天的李方群接过话茬:“老客的喜好,我都记下来了,用不同的豆子、不同的奶温,口感自然不一样。”
当情绪价值拉满,60杯咖啡就赋予了60种滋味。十全街上的商户、居民、游客,在主客共享的共识中结成生命共同体,逐步形成了十全十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生状态,这背后实际上是政府“有形之手”的“无感”介入,通过渐进式协作而非主导式干预,让真正的“主人”掌握话语权,由此人人都成为这条街的主理人。
“政府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平台,把原本互不相干的人凝聚到一起,抱团出圈。”月初,受邀参加姑苏区文旅融合发展培训班后,十全街国兰艺术馆主理人戚莉萍在朋友圈分享心得感悟,她的朋友圈除了艺术馆动态,还有不少十全街相关推送。戚莉萍在手机上打开“十全街商圈联盟沟通群”,里面活跃着近400位商户代表,“遇到什么事或者有什么需求提出来,政府都是‘有呼必应’,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街区大扫除,商户们自发参与进来,一起把街面冲洗得一尘不染。出版文化刊物,商户也积极助力,《品味街巷》《八九不离十全街——漫步指南》等陆续上架。“我们与十全街最好的相处状态,是互相成就。”几日前,“宥见归来”二店开门迎客,主理人归来忙碌又开心着,对自己与十全街的未来满怀期待与信心。
摘自2025年4月11日《新华日报》 记者 陈雨薇 秦建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