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4-07-05 阅读次数:】
一面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一面是保护更新的发展,传统与现代,共生融合——姑苏古城,承载着厚重的文明积淀,蕴含着发展进步的强劲动能。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苏州,详细听取苏州古城保护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情况汇报,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指出“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为姑苏古城保护指引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
牢记嘱托,守正创新。去年以来,姑苏区充分发挥千年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中心+”“文化+”“数字+”策略,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做好“续”“多”“新”三篇文章,聚焦“精细、精致、精微、精雅”目标,探索古城永续发展新路径,打开融合发展新格局,在保护与传承中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答卷,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努力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示范区”,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
创新“伙伴计划” 走出活化利用“新路径”
6月7日,姑苏古城道前街170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江苏按察使署旧址”筑起一道全新“防火墙”。现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联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分公司为江苏按察使署旧址捐赠了为期一年、总额730万元的不可移动文物保险。“以‘保险+科技’模式,为文物保护单位找疏漏、上设备、织密防护网,切实降低了文物建筑的安全风险。”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副秘书长杨广立亲临现场,为这一古城保护新举措鼓与呼。
古建老宅既是2500多年历史的馈赠,也是展示江南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引入保险机制加强古建老宅保护,是姑苏区在古城保护中的创新举措之一。早在2019年,姑苏区住房和建设委员会已启动直管公房非居住房屋购买保险工作,推进承租人向保险公司投保“古建筑综合险”,解决古建筑保护与租户居住功能安全之间的矛盾,减小事故发生概率,保障房屋的日常使用安全。此后,姑苏区住房和建设委员会还创新性制定了“服务+保险”的建筑保险保障管理方案,为直管公房文控保建筑居住房投保商业保险,提高古建老宅的抗风险能力,为古建老宅注入新的活力。
积极践行“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嘱托,姑苏区不断规范古建老宅出租、交易流程,动态更新成片历史街区、古建老宅管理清单,积极探索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去年6月,姑苏区创新推出的“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发布平台,将古城内国企持有且可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在线发布,以公开招租、合作开发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让社会各界参与到古建老宅的保护和利用中,进一步加强古城保护中的文化保护传承,着力打造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新典范、新路径。截至6月底,姑苏区具备活化利用条件的古建老宅共有297处,已完成活化利用96处,活化利用方向涉及总部办公、精品酒店、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已活化利用古建老宅累计产生经济贡献4.17亿元,去年产生经济贡献2.28亿元。
去年以来,“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累计上线47座古建老宅。大量头部企业成为“伙伴对象”,参与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截至目前,干将东路陈宅牵手苏糖名酒,打造茅台文化体验馆;中张家巷29号公开挂牌转让国品投资,成为姑苏区首个税收破亿的老宅;金海华在大儒巷丁宅开设高端人文餐饮,以美食为笔,打造可游、可赏、可食的沉浸式苏式生活美学馆;万科有熊精品酒店入驻畅园,将“养在深闺”的园林打造成为居民、游客、企业共享的城市会客厅;南京宁颐实业、张家港金城投资与姑苏区名城建设集团在菉葭巷潘宅合作建设金城颐和松茂居精品酒店;章太炎故居成为古吴轩书店;大儒巷38号古昭庆寺被打造为公共文化新空间,丰富市民、游客文化生活。
近年来,姑苏区还压茬推进虎丘综改、32号街坊、桃花坞片区、五卅路子城片区等重点片区保护更新项目;主动邀请全国知名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师专家,高水平做好片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用好用足用活金融工具,深化与国开行合作,研究制定古城保护基金工作方案;高效运转“名保办”,发挥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服务专班作用,有力支持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开展工作;持续深化“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推进“数字孪生古城”应用体系建设……多措并举之下,古城保护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创设消费场景 唤醒文旅融合“新活力”
今年端午小长假,不少来苏旅客刚下火车就直奔火车站南广场的水上巴士码头,乘坐水上巴士,直抵姑苏核心景区。这条有别于传统线路的水上游线路快速“出圈”,是研学(苏州)文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文旅直播形式推广的结果。因地制宜构建直播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直播电商上下游产业链,将直播“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已成为姑苏区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姑苏区积极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以文商旅产业为核心主导产业,通过打造数字经济、网红经济、直播经济、首店经济、特色经济等,提升辖区载体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文化高地、旅游胜地、消费福地”。去年,全区新招引落地文旅企业(项目)132个。2023年11月,姑苏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今年一季度全区在库规上文化企业数量211家,新引进落地文旅产业项目40个。
古城街区承担着重塑消费体验、文商旅融合等重要使命。去年以来,姑苏区通过古城保育活化、空间品质提升等举措,不断增强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效互动。相关部门积极创设“文化+”新场景,依托古城丰富的文旅场景资源,利用数字技术、沉浸式演艺打造一批文旅消费新场景,唤醒古城街区的“年轻力”和“烟火气”,点燃古城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爆发点。观前、石路和南门盘门三大商圈提质升级,胥江龙湖、仁恒仓街、金地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差异发展;相门城墙光影秀、法国时尚品牌AMI时装秀、剧游宇宙沉浸式娱乐基地,让相门古城墙正成为姑苏潮流文化新场景新地标。
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姑苏区开发“十全子城”等15个创新旅游圈,打造多个古城特色鲜明的融合业态创新发展旅游片区。联合6家酒店、13个景区(文博场所),开展姑苏古城酒店服务增值包优惠活动,推出古城特色酒景套餐产品。新推十全河至官太尉河水上巴士、中张家巷河水上游线,完成山塘街李鸿章祠游船码头建设。此外,姑苏区在全市首创“一店一图”服务,推出17张“居园林之秀”古城酒店周边游地图;发布“宝藏姑苏”4.0网红打卡地图;推出数字化景区系列产品,现已上线《平江九巷》等街区型、园林型、博物馆型、非遗民俗活动型等10个Walk产品。
赋能“新中式”生活,姑苏区有效推动得月楼、同得兴、琵琶语评弹馆、大儒巷38号等近20家非遗保护单位、非遗文化空间成为激发假日消费、体验苏式生活的新热点。苏绣、金银细工等10余个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不断拓宽产业化发展路径。聚焦展现“苏式生活”魅力,姑苏区活化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古建老宅,打造了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馆”、非遗图书馆“鸿儒书房”、评弹惠民书场“鸿儒曲苑”。截至目前,姑苏区共有区属非遗代表性项目120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1项,国家级3项、省级17项、市级14项、区级85项。
文商旅融合发展,酒店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是姑苏区关注的重要方面。去年以来,姑苏区鼓励推动古建老宅、古典园林、传统民居与酒店品牌进行合作。截至今年5月,全区在建中高端及以上酒店民宿17家,新增客房2550间。2024年已开业酒店6家,新增客房647间。
加速载体建设 有效释放古城“新空间”
眼下,32号街坊在苏州金融圈里是妥妥的“流量话题”。5月20日,以该街坊为主体打造的“金融街坊”正式启动,未来将引入银行、投资机构、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典当行、财务公司等多元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建设金融集聚区。“将剪金桥巷打造为‘捡金桥巷’。”启动仪式上,这一句“玩笑话”已然成为姑苏区“金融街坊”和所有入驻机构的目标与愿景。
古城是苏州的心脏,历史上也是苏州的金融中心。古城32号街坊基本延续了明清以来的名称、走向、格局,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在对古建老宅实施“保护外观,修缮内部,积极改善基础设施”的路径后,展现出浓郁的姑苏人家生活气息。近年来,姑苏区联手市属国资因地制宜,持续探索古城“院落经济”特色发展新模式,在街坊内规划32处金融小院,将苏式宅院的传统风貌与产业功能深度结合,聚力打造以“金融街坊”为定位的产业集聚区。目前,“金融街坊”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在32号街坊注册的金融投资类企业已达23家,包括苏州基金、苏州资管、苏州银行、哇牛资本等金融机构、投资类企业。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产业载体建设也必不可少。目前,姑苏区共有在建产业载体43处,建筑面积329.7万平方米。全区积极探索M0用地开发姑苏模式,努力在新城区域拓宽产业空间,不断做优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全市首块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联东U谷主体已封顶。分4期打造的“姑苏智谷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新建元集团、深创投集团、苏州轨交集团、姑苏区名城建设集团“两地两级四方”国企的合资开发,一期项目已封顶,二期、三期已开工建设。与高新区苏高新集团共同开发的“姑苏胥江数字文化创意湾”项目,打造集文化创意、科创总部、配套商住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产业载体,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强劲动能。
推进闲置载体有序盘活,释放古城发展空间、激发经济活力,让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姑苏区出台《保护区、姑苏区特色产业园楼宇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年-2026年)》,明确载体焕新、产业集聚、招商赋能、品牌创新、要素保障五大行动。今年1至4月累计盘活石路商圈运河剧场、歌林乐村、嘉逸东方国际公寓等各类闲置面积10.7万平方米,其中黄金大厦等人民路沿线载体盘活2.85万平方米。1至4月全区产业园楼宇完成全口径税收18.69亿元,同比增长6.76%。
关注“社情民意” 推进社会治理“新实践”
今年4月起,姑苏区在全区169个社区广泛开展“互比互学”活动,推动社区开展微更新、微改造、微提升,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联合城市物业、环卫,先后两次对大院进行杂物清理,同时设置了5处共享花架、10个可移动共享晾衣架和石桌石椅,实现晾晒聊天两不误。”在一季度交流会上,姑苏区金阊街道中街路社区党委书记戴艳颖分享了高师巷23号大院整治提升项目的做法和成效。
提升服务效能、凝聚共治合力、解决“急难愁盼”……去年以来,一项项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姑苏实践,切实提升了古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大姑苏群众切身感到“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
“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是姑苏区结合自身实情聚力打造的社会治理特色品牌。姑苏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辖区老旧小区、无物业小区多,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等现状,以及居民群众的集中诉求,加强诉求处办、及时化解、举一反三,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反映的“急难愁盼”。数据显示,2023年7月以来,姑苏区组织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12期,领导干部、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赴社区9193人次,累计接待居民群众7149位,收集问题诉求1919条、意见建议3667条,现场处理与答复5117件。
在“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中,姑苏区还以专场形式,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区政法委牵头政法干警到社区报到参与基层治理服务活动已开展10期,累计接待群众11600余位,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300余次,走访居民6200余户次,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790余个。区应急管理局联合区消防救援大队对8个街道全覆盖开展居民“消防安全”广场宣传咨询和演练活动。截至目前,共计开展火灾逃生演练活动16次,发放消防安全提示资料30万份。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为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姑苏实践,姑苏区扎实推进中组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基层联系点重点任务,同时,按照古城、老城、新城3个圈层不同定位和要求,以及开放式街区社区、老新村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动迁安置社区、商圈型社区、混合型社区6种类型社区的特点,重点打造具有姑苏区特色的“三圈六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走细走深走实,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姑苏区针对复杂区域治理、重点帮促村居提升攻坚,抓好“海棠红·幸福里”建设,优化提升产业链党建和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质效,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海棠先锋、社区医生、社区民警、社区调解员、社区规划师、城市体检师等“七支队伍”建设。
社会安全是关系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大事。姑苏区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六化”建设,围绕“网格化、专业化、数字化”,充实基层网格员力量,完善社区安全网格“一图一册”,压实属地责任“最后一公里”。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电动自行车充电、安置房提升、城中村整治、多业态混合楼宇等领域,发挥消防综合监管工作站作用,及时清除可燃物堆积、电气线路乱接、消防通道堵塞等安全隐患,优化完善微型消防站等应急力量配备,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在5分钟以内快速响应、及时扑救。
摘自2024年07月05日《苏州日报》记者 胡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