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4-07-05 阅读次数:】
暑期来临,位于苏州古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热闹非凡。许多游客直奔大儒巷38号,只为体验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一非遗技艺。颜料均匀平刷在雕版上,再套印在画稿上……热门年画《一团和气》跃然纸上。“这是一个展示非遗技艺的平台,更是一个让人亲近历史、感受文化的窗口。”来自浙江的游客张女士说。
“一团和气” 与生活场景
印一幅年画,看一次非遗特展,选一件非遗文创,喝一杯“一团和气”特饮……去年11月底,以平江路古昭庆寺门厅为载体的“一团和气”馆落成,不少市民、游客通过体验年画互动、逛购文创产品,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触摸到了姑苏文脉,了解到了匠心的可贵。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平江路考察时,体验了年画印刷‘一团和气’。在那过后,桃花坞木版年画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对于一项非遗技艺来说,是一件非常开心、备受鼓舞的事情。”桃花坞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乔兰蓉告诉记者,最近围绕“一团和气”设计推出了钥匙扣、冰箱贴、杯垫、DIY套装等衍生文创产品,先后创作了“一团龙气”“潜龙腾渊”等龙年主题年画,推出全球首款桃花坞木版年画套色图章,与鑫震源、元大昌、洽洽瓜子联名,将年画艺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并经常带着年画走进社区、校园,让年轻人喜欢非遗,喜欢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让年画艺术以更便捷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姑苏区聚焦“中心+”“文化+”“数字+”,多维度推动苏州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馆、非遗图书馆“鸿儒书房”、评弹惠民书场“鸿儒曲苑”等一系列非遗新场景受市民、游客热捧;得月楼、同得兴、琵琶语评弹馆、大儒巷38号等近20家非遗保护单位、非遗文化空间成为激发假日消费、体验苏式生活的新热点;苏绣、金银细工等十余个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不断拓宽产业化发展路径,赋能“新中式”生活,推动古城文化“出圈”“出彩”;非遗传承人、文创企业家等文化产业从业者更加关注非遗文化、在地文化,设计出具有非遗特色的作品及文创产品,并主动积极“出海”,开发国际单品,将苏州传统文化推广到更远的地方……
“双面绣” 有街坊接口
承文脉、传古韵、涵精神。近年来,姑苏区加强线上线下传播,提高非遗文化及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古巷老街改造焕新,让古城活起来、潮起来、热起来,展现好“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和“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的姑苏“新活力”。
十全街是苏州古城最有代表性的特色街区之一,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时尚潮流元素聚集,深受广大游客群众的喜爱。既是古城居民重要的生活休闲去处,也是外地游客体验古城文化生活的重要旅游空间。近年来,苏州高度重视古城保护更新和网红街区打造提升,围绕“精细、精致、精微、精雅”四大具体目标,姑苏区积极推进十全街项目建设,全面推动十全街环境提升、功能转换、产业转型、活力提升,全力打造更具底蕴、更具特色、更具人气的古城保护更新示范街区。今年以来,十全街沿线街灯逐段点亮、共享单车取用点新增、港湾式停车点开辟、特色花箱优化调整、十全街水上游线路投入试运营、乐村市集一期顺利开业,迎来了许多喜人的变化。
从十全街北行,不到2公里,就是首店、首展、首秀集聚的仁恒仓街。6月19日,法国先锋时装品牌Maison Margiela苏州首家精品店在仁恒仓街揭幕。与双层精品店一同亮相的还有以Maison Margiela标志性的“Tabi”鞋为灵感打造的系列大型互动装置,该系列装置也是首次在国内呈现。自去年开街以来,仁恒仓街一直是苏州城市热门话题,仁恒仓街与平江路、相门城墙深度联动,打造多个火爆全城的现象级活动IP,助推仁恒仓街成为苏州市民消费娱乐,深度体验在地文化首选之地。截至目前,仁恒仓街已开业品牌超120个,其中60%以上为苏州、江苏首店。
街区活化焕新,风向姑苏。
古城居民 过“繁花”日子
作为苏州古城的“毛细血管”,纵横交错的街巷是反映古城人文底蕴和历史风貌的一张张名片,是城市建设中的不可忽视的“细枝末节”,其中飞线入地、管道更换、道路维修等老百姓切身相关的“小问题”更是街巷治理的重中之重。
居民是街巷治理的第一感知者和受益人。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由上至下的管理推进,在古城的街巷治理中,居民的自治力量也持续推动街巷的新、美、靓。“我认领了这一块绿地,平时浇浇水、除除草,维持店周边的环境优美,大家出点力嘛。”日前,老苏州茶酒楼店长主动认领店铺旁绿地管养,在解决街边公共绿化维护难题的同时,也构建起更加和谐的城商环境,为基层治理开辟了“新路径”。
纵横交错的街巷,集聚着时尚和烟火气息,让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活力、让古韵今风相得益彰。如今,正值盛夏,皇废基的凌霄花墙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数百朵凌霄花竞相绽放,红橙相间的花朵簇拥在一起,鲜艳夺目,在阳光下轻轻摇曳,为这条50多米的小巷带来了勃勃生机。“花美、街巷干净、邻里和谐,住在古城可真有福气!”小巷居民万茜茜开心地说。
摘自2024年07月05日《苏州日报》记者 李浛芃 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