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4-03-05 阅读次数:】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今年春节期间,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展、昆曲评弹演出、年味市集等系列文化活动人气满满,清澈见底的“果冻河”火出圈,“平江九巷”项目惊喜不断,“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演绎出新精彩。
灯彩河水相映生辉
春节假期,一组组色彩斑斓、造型精美的花灯绽放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点点灯光和盈盈河水交相辉映,为夜晚的古城增添了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抬眼望去,高挂的灯彩、如织的游人随着古街小巷绵延不绝,描绘出一幅诗意生动的江南年俗图。
苏州灯彩是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春节打造的灯彩就出自苏州灯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筱文的团队。在街区钮家巷放置的《龙腾新年》灯组整体造型为祥龙升腾在云雾之中,寓意着新的一年蒸蒸日上;在中张家巷放置的《星光长廊》灯组长10米、宽5.5米,将不同颜色、造型的灯笼高低错落悬挂在长廊内,营造出一条浪漫璀璨的星光大道。
在平江路与大儒巷交叉口以及平江路与菉葭巷交叉口,一组以红色、蓝色、黄色为主的“香囊灯”挂在枝头,与环境中的小桥流水、乌檐粉壁相映生辉,吸引了不少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打卡拍照。“平江路还原了我对于诗意江南的美好想象,此情此景真是如梦如幻!”来自山东的游客陈女士身着汉服,站在灯火璀璨的石桥上,仿佛人在画中游。
昆曲评弹余味无穷
一把折扇、一身戏服、一曲清丽婉转的唱腔、一段引人入胜的典故,让人们沉醉在风雅浪漫的江南酥音里。这个春节,位于平江路中张家巷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和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受到市民游客追捧,成为最具人气的打卡地之一。
“从大年初一到初五,《天官赐福》《牡丹亭·游园》《十八相送》等多台好戏在昆曲博物馆轮番上演,这样的公益演出吸引更多市民游客了解昆曲、爱上昆曲。”中国昆曲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施远梅介绍,去年以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人流量、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昆曲博物馆借势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春节期间,博物馆推出“雅韵红妆”特色讲解服务,由专业昆曲演员穿上戏服、扮上角色为大家介绍场馆布局、梳理昆曲历史脉络,效果非常不错。
昆曲博物馆里妙趣横生,一旁的评弹博物馆同样引人入胜。大年初一,苏州资深书场“吴苑深处”在评弹博物馆带来回迁后的首场演出,场馆内老听客、新听客、外地游客座无虚席。“今天的票卖完了,我们就站在屏风后听,真实还原了一把老苏州的‘戤壁听书’,蛮有意思!”市民张先生是一位评弹爱好者,得知过年期间这里将上演经典长篇苏州评弹作品《王老虎抢亲》,特意带着孩子一起来感受老苏州的评弹文化和惬意的苏式慢生活。
非遗体验深入人心
走进位于平江路大儒巷38号的古昭庆寺,跟随非遗传承人拓一幅桃花坞木版年画、剪一张带有江南花窗的福字、尝一口香甜软糯的苏式糕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苏州非遗的独特魅力,成为众多市民游客的新春假期选择。
“远远就看见两个戴红帽、穿红袍、留长须的门神立在大门口,就像从年画上跳出来似的,太吸引人啦!”春节期间,大儒巷38号展陈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乔麦的200余件作品,既有记录姑苏岁时风物和饮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姑苏食景图》《运河十景图》,也有今年新创的《鱼跃龙门》《潜龙升渊》《一团龙气》等龙生肖木版年画,为市民游客贡献了一场眼花缭乱的年画盛宴。
“为了让市民游客感受到更加鲜活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美,我们还安排工作人员还原了年画里的经典形象,如‘郁垒’‘神荼’两位门神、献寿的‘麻姑’、砍樵的‘刘海’、读书的‘侍女’……让他们化身为行走的‘年画’,在展厅里与市民游客现场互动。”苏州市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施政介绍,来大儒巷38号除了可以现场拓印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还可以跟随苏州剪(刻)纸、苏州糕团的非遗传承人近距离学习体验更多苏州非遗文化。
大儒巷38号,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入人心,让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古韵今风中融出新精彩。
摘自2024年3月5日《新华日报》 记者 崔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