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3-10-20 阅读次数:】
锚定“福气之城”新目标,苏州古城治理迈出新步伐。
近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召开社区建设大会,全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部门条线及街道主要负责人、169位社区书记齐心协力,集中发布实施社区治理“八份文件”和基层服务“六支队伍”工作指引,表彰基层治理先进个人,系统部署下阶段目标任务。无论是会议规格还是工作力度,都被认为是该区建区以来基层治理领域之最。
“今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指出‘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其中的期望之重、嘱托之重、责任之重,大家都感同身受。”苏州市委常委、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表示,基层治理是打造高品质苏式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保护区、姑苏区将紧扣区域实际、紧盯薄弱环节、紧贴居民需求,尽最大力量推动社区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让一切现代生活的需要都能在古城得到最便利的满足,让更多人向往姑苏、来到姑苏、留在姑苏,打造更富活力、更具温度的“福气之城”。
抓制度
落地落实社区治理“八份文件”
最新发布的姑苏区社区治理“八份文件”,蕴含着当下苏州古城治理的关注点和着力点。这“八份文件”涉及基层党建、社区工作、社情民意、业委会建设四大方面,包括《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事项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开展质效的通知》《姑苏区社区党组织书记积分制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其中,“进一步”“效能”是高频词。
处于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第一线的社区,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姑苏区《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事项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试行)》通过进一步厘清社区工作职责边界来减轻基层负担,让社区工作者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落实常态化走访工作,推动社区从“忙事务”到“抓服务”的转变。《意见》明确任何部门单位不得要求在党建、民生“两本综合台账”之外另行单独制作台账,实施社区主体责任、协助办理事项、负面事项“三张清单”,还将摸排社区《挂牌准入清单》之外的挂牌情况并抓好整改。
“基层治理工作往纵深推进,必然走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在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中实现效能的跨越式提升。”保护区党工委副书记,姑苏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谢强介绍,姑苏区是中心城区、老城区,区域内老房子、老小区、老年人多,还是一个承载着上千万游客的大景区,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挑战大、难度大。这些年,全区上下盯着这道必答题不断解题破题,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去年,我们发布启动‘全面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这次‘八份文件’就是以此为纲要制定的一揽子工作机制、服务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具体任务的落地落实。”
连日来,社区治理“八份文件”在姑苏区各社区广为流传,被赞为“一份有用、实用、好用的行动指南”。“在强有力的制度保护伞下,我们只管埋头干事就行!”让姑苏区沧浪街道道前社区党委书记沈敏敏深有感触的是,文件绝大多数条目都来自基层、贴近基层。比如《关于推进姑苏区社区工作者基层实务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提出的分层分类培训,细化到党组织工作人员、网格工作人员等不同岗位的需求,与社区实际完全相符,“针对性很强,可直接上手操作”。
抓问题
精准聚焦难点痛点化解症结
“去排查了,是工地施工使用切割机,需要用到燃气,有一些泄漏。我们已报到街道建设局,请他们监督工地,注意施工安全。”10月11日上午10点,见到姑苏区长青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一然时,他正低头在星光耀花园小区18栋业主群里答复信息。20分钟前,居民在群里热烈讨论“小区空气里弥漫着燃气味”。张一然看到群消息后,一边赶去现场,一边联系有关部门确认信息,把掌握的动态情况发进群,消除居民疑虑。
在社区一线,遇到的通常都是这样的具体问题,解决化解并非最难,难的是如何及时发现。“八份文件”里,围绕提升社区服务效能推广实施的“分片包干”,就是长青社区所在的白洋湾街道的探索实践。张一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长青社区居民住宅有2679户,社区包括他在内有12名工作人员,他们一起分片包干,每人负责200多户居民,其中一项要求是每3个月为周期,对包干居民家庭全部走访一遍;在此基础上所有人还包干了居民群,张一然活跃在社区大大小小的业主群里,才有了刚见面的那一幕。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难点痛点化解症结,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最行之有效的抓手。长青社区是姑苏区新城板块以商品房小区为主的社区,这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居民与物业的矛盾上。去年以来,通过分片包干等工作方法,居民诉求及时被掌握消化,居民对物业的投诉从过去占全街道同类投诉的七成降至不到两成,满意率大大提升。但是,居民信任社区,与物业的矛盾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也是当前社区治理面临的一个共性难题。基于此,“八份文件”中有三份涉及业委会建设工作。姑苏区将推动住宅小区建立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覆盖率达60%。
从推动古城无物业小区引进物业,到想办法化解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矛盾,基层治理的矛盾是动态的,但知民情解民忧的初心始终不变,常态化开展2年多的姑苏区“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是一次行动证明。
社区建设大会召开的当天,姑苏区第26期“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如期举办,至此这项活动已有14493人次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沉社区,接待居民群众14789位,收集问题诉求8340件,听取意见建议7131件,累计解决或答复14700余件。“八份文件”也围绕这一制度明确要求,领导干部需固定在同一个社区参加活动至少3个月,实地走一遍社区的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并且采取“首办负责制”,居民反映的问题由下沉领导牵头解决、负责到底。
抓队伍
集聚凝聚各方力量造福古城
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社区治理现代化,人才同样是第一资源。姑苏区有169个社区,有近千名“全科社工”,还活跃着面广量大的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如何建强队伍,充分激发“第一资源”活力,一直是姑苏区基层治理的重点发力方向。
“基层队伍增质增能”是姑苏区全面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的三大重要工程之一。近年来,姑苏区通过实施社区书记“雁阵工程”等,先后有9名“头雁”社区书记提拔为事业副科,22名“领雁”社区书记享受事业单位管理9级岗位指定待遇,2名正科职干部担任社区书记,在基层搭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
培育基层服务“六支队伍”也是姑苏区“基层队伍增质增能”工程的具体部署。今年4月,姑苏区《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六支队伍”矩阵的实施方案》落地,社区工作者、海棠先锋、社区民警、社区医生、社区调解员、社区规划师“六支队伍”集体亮相。时隔半年,姑苏区再发布“六支队伍”建设工作指引,结合各支队伍服务特征,从人员选配、工作职责、管理保障等作出具体规定,构建起长效机制。
目标值、任务表、路线图一一锚定,姑苏区基层治理各方力量积极行动起来造福古城。来到吴门桥街道南环第二社区,第5微网格海棠先锋黄晓燕忙着走家串户,黄晓燕包干联系的132户居民中有17名独居老人、1名孤寡老人,是她的“重点保护对象”;平江街道观前社区因百年老街观前街得名,除了4000多户居民,还有上万家企业和商户,观前社区书记翁明浩牵头建立起商圈“大党委”,整合街道机关、企业、联建单位资源,努力实现社区和商圈的共融共治。
从过去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地区”等荣誉称号,到如今的中组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确定的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基层联系点,保护区、姑苏区正用一块块基层治理“金字招牌”,努力擦亮有口皆碑的基层服务品牌,让“很有福气”越发成为姑苏城的一张靓丽名片。
摘自2023年10月20日《新华日报》 记者 陈雨薇 秦建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