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2025-07-01 阅读次数:】
一是深挖“资源链”,打造“星链”研学新名片。系统整合资源,联合区教体文旅委、区青少年宫推出青少年暑期科技研学“星链计划”,打造以法治科技、生态科技、纺织科技、智慧农业、红色科创等五个相互关联领域为“卫星节点”的研学项目矩阵。其中,“高校探秘”研学链以华东政法大学、苏州大学为双核,推出“侦相大白”法治科技研学营、“‘布’一样的苏大”主题日线路,助推“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双向渗透;“自然生态”研学链依托盐城野鹿荡黄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星空观测-滩涂生态-麋鹿保护”跨学科研学,着力培养青少年“生态+科技”复合思维;“智慧农业”研学链以苏州未来农业示范园为劳动实践基地,组织青少年体验“智慧农场”无人机植保、无土栽培、AI环境调控等技术应用;“文化遗产”研学链将组织开展“一脉中华 东西研学”苏陕“红领巾”主题研学实践活动,揭示古代科技基因的现代表达,激发文明积淀与时代创新的深度共鸣;“法治科技”研学链将联合上海公安博物馆开发“勘查科技”主题课程,以科技赋能安全教育,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夯实“成长链”,打造科技育人新标杆。探索科技资源普惠共享新路径,采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科技特长生激励+校级推荐选拔”的组合模式,通过区科协项目资助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参与比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丰富人生经历、培养家国情怀、提升能力素质。强化项目管理,开发数字化研学管理平台,实现研学活动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构建“需求申报—资源匹配—过程跟踪—成果转化”的闭环管理体系。设定研学活动参与覆盖率、课程实施率、学员满意度、资源整合度等四个项目过程性指标,从知识建构、能力发展、素养提升、态度塑造等四个层面确定项目成果性指标,着力提升科技研学活动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赋能“青苗”成长。
三是深化“协作链”,打造跨域协同新生态。联动区内外高校、实践单位及科技企业,打造政校企社协同的四维支持体系,推动形成“课程联动—资源整合—人才共育”的科技教育生态链。畅通互动互联互通渠道,与华东政法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共建合作,开放法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科研场所,建立健全“双导师制”(“高校导师+中小学教师”)科技研学全程指导机制。与西安市未央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研学互动,搭建东西部青少年科技对话平台,扩大苏陕两地青少年的“文旅圈”和“朋友圈”。持续扩容姑苏研学资源联盟,推动建立长三角青少年科技教育联盟,形成可复制的跨区域协作模式。